学校事务

当前位置: 首页 >> 信息公开栏目 >> 学校事务 >> 正文

关于印发华侨大学“十三五”服务地方社会发展专项规划的通知

发布日期:2017-09-18    作者:     来源:     点击:

关于印发华侨大学“十三五”服务地方

社会发展专项规划的通知

学校各单位:

现将《华侨大学“十三五”服务地方社会发展专项规划》印发给你们,请结合本单位实际情况,认真贯彻执行。

华 侨 大 学

2017年6月15日

华侨大学“十三五”服务地方

社会发展专项规划

“十三五”(2016-2020年)期间,是福建省经济社会发展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是福建省高等教育改革加速推进,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从高等教育大省走向高等教育强省,从人力资源大省迈向人力资源强省的重要阶段,也是华侨大学实现重点突破、全面提升,加快建设特色鲜明、海内外著名的高水平大学的关键时期。华侨大学将始终秉承“面向海外、面向港澳台”的办学方针,坚持“为侨服务,传播中华文化”的办学宗旨,贯彻“会通中外,并育德才”的办学理念,立足福建省经济社会发展,全面深化改革,加速内涵发展,不断提升办学实力,加快建设特色鲜明、海内外著名的高水平大学。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福建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建设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实施意见》《华侨大学“十三五”发展规划》《华侨大学综合改革方案》等文件的基本精神,结合学校实际,制定本专项规划。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努力贯彻党的十八大及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进一步实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福建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深入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全面落实《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省深入实施生态省战略加快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的若干意见》《福建省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建设方案》《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建设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实施意见》和《华侨大学“十三五”发展规划》《华侨大学综合改革方案》等文件精神,推动福建省高等教育事业内涵发展,提高华侨大学服务福建省贯彻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建设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的能力,促进福建省科学发展跨越发展。

二、总体目标

在国务院侨务办公室和福建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在福建省教育厅及有关部门的指导、支持下,华侨大学将进一步通过不懈努力,大幅度提升整体办学实力和水平,加快建设特色鲜明、海内外著名高水平大学,主动服务福建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为福建省加快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建设,全面推进福建省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作出更大贡献。

三、服务地方社会发展的任务与举措

华侨大学今后将进一步发挥办学优势,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等方面更加紧密、更有针对性地为福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通过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福建省自由贸易区建设等,不断提升社会服务水平;通过不断提升科研水平,加强学科建设,举办高端论坛,打造学术平台,更好地帮扶带动福建省高等教育发展,更好地为福建精神文化凝聚、引领、传播、传承作出贡献;进一步扩大招收福建学生比例,努力为福建培养各类创新人才;通过不断发挥侨校特色,提升联系海外华侨华人、联系港澳台、联系周边国家社会各方面人士的桥梁纽带作用,为福建省侨务工作、对台工作,为提升福建海外知名度,推动福建省与海外多层次联系交往等,作出更大的贡献。

(一)人才培养上,为福建发展提供各种人才保障

1.根据福建省建设发展需要,逐步提高省内人才培养力度。随着福建省经济生产总值的稳步增长,相关龙头企业的建设、工业的发展、内外贸易的增长等,都离不开优秀人才。至2020年,争取华侨大学面向福建省籍生源本科年招生数达到1800人,研究生年招生数达到500人,占招生总数的30%;实现面向福建省各类短期培训人数达到10000人次以上。

至2020年,本科、研究生毕业生在福建省就业比例达到60%以上,面向福建省的短期培训毕业生比例达到70%以上,为福建省的高等教育和核心产业培训的优秀人才达60%以上。

2.发挥高校引智作用,推动福建省人才库建设。发挥华侨大学的品牌优势,以创新平台和项目为支撑,集聚人才,实施科技创新团队和领军人才支持计划,发挥领军人才的引领作用,吸引世界一流人才,充实学校师资队伍,充实和扩展福建省的人才库,推动福建省人才集聚高地建设。同时,为积极支持福建省的建设发展,学校通过干部挂职交流、教师外聘等形式,继续选送优秀教师、干部到相关地区、部门挂职锻炼,为福建省的经济、教育、文化等发展提供力所能及的大力支持。

3.加强与福建省各地市的合作与培训,为福建省全面发展提供人才支持。充分利用华侨大学学科(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艺术学)优势,加强对福建省企事业高层次人才的培训,为福建省干部继续教育和企业高级经营管理人才进行公共管理、旅游管理、工程管理、工程硕士、建筑学硕士等专业硕士学位点教育和相关培训,提高行业人才素质;服务福建省的城镇建设和区域城乡规划的编制,为福建省建设美丽城市服务;加强福建省对外交流,为福建省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和自由贸易区建设提供各种所需的人才,为推动福建与东盟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经济、文化、社会等交流和发展提供人才储备;服务福建省美丽乡村建设、宜居环境建设、新一轮“千村整治、百村示范”工程、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历史街区、历史建筑、传统村落保护等,推进福建省旅游业发展,推进相关景区提升和旅游线路整合,为“清新福建”品牌出谋献力;推动福建省的医疗卫生事业发展。

4.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推动福建省创新创业教育大发展。学校积极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的战略部署,根据《创新创业学院/学生就业指导中心建设方案》的要求,以“福建省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联盟”为纽带,努力实现创新创业教育领域的新突破。充分发挥121位就业创业导师,13家华侨大学就业创业共建单位”的企事业单位,17家“华侨大学就业创业实践基地”的企业,及华侨大学(丰泽)创新创业园和华侨大学学生创新创业孵化基地(校外基地)的作用,积极搭建创新创业教育教学平台、专业应用人才培训体系、创新创业实务咨询平台及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平台,普及开展创新创业通识课程教育,成立创新创业人才实验班,并建设功能齐全、辐射面广、影响力大、实用性强、校内外相互融合的创业园区,积极孵化创业项目并争取向市场转化。鼓励、引导和支持大学生自主创业,着力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创新型、重实践、有担当的高素质人才,打造创新创业特色教育体系和服务平台,加大力度支持鼓励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十三五”期间,在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和全国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等国家级学科竞赛中学生获奖项目超过100项,在福建省大学生机械创新竞赛、福建省“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省级学科竞赛中学生获奖项目超过1000项。国家级、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立项数实现大幅增长。扶持80~100个重点项目冲击国家级和省级创新创业大赛。力争在全国“挑战杯”大学生科技作品竞赛、全国“创青春”创业大赛或其他国家级主管部门组织的创新创业竞赛中获奖总数15~20项。力争在福建省“挑战杯”大学生科技作品竞赛、福建省“创青春”创业大赛或其他省级主管部门组织的创新创业竞赛中获奖20~25项。

(二)科学研究上,促进福建高等教育发展

5.以建设高水平大学为目标,优化学科布局,为福建省加速发展提供基本保障。华侨大学将继续保持化学、工程学、材料科学三个学科的ESI(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世界排名前1%地位,进一步提升华侨大学物理学、数学等学科的ESI世界排名,推动学科服务福建省机械装备、电子信息、石油化工、高新技术、金融等相关产业的发展。

紧跟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审议通过的《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建设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实施意见》以及《华侨大学建设一流学科行动方案》等文件精神,以福建省的“高峰”“高原”学科建设计划为指引,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创新能力提升为重点,面向世界科学技术前沿、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国家侨务战略的重大问题,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关键,探索人才培养新模式、队伍建设新机制、国际交流新途径,协同创新新局面,产生一流贡献和一流成果,逐渐形成“高峰”学科,并巩固提升一批潜力学科为“高原”学科,力争若干学科进入国内一流前列,具备冲击国际一流水平,成为在若干领域有重要影响的学术高地。推动福建省高等教育事业大发展,提高高校学科的国际竞争力。

以支撑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为导向,以“2011计划”实施为契机,加强与福建省的企事业单位、科研机构合作,在全校范围内积极组织推进协同创新,加速体制机制改革,不断提升服务国家和区域发展重大需求的能力。积极筹划组织国家级“2011计划”协同创新中心和相应高端平台的申报工作;进一步推进“石材产业高端制造技术及装备协同创新中心”和“海外华文教育与中华文化传播协同创新中心”2个省级“2011计划”协同创新中心和相应高端平台加速发展;整合海内外有利资源,创新合作方式与内容,渐进有序地组织开展新的省级、校级“2011计划”协同创新中心与相应平台的申报和认定支持。力争到2020年有1~2个牵头或参与的协同创新中心或相关重大平台通过国家认定。

把握科技发展趋势,科学规划学科建设布局,凝聚优势学科方向,打破学科壁垒,推动不同学科之间的融合与协同创新,形成一批新兴交叉学科和跨学科特色优势研究领域,在促进学科交叉汇聚和快速发展的同时,尽快打造形成一批能直接服务福建经济社会发展并在海内外具有较高影响力的学科群。

到2020年,新增一级学科博士点2~4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4个,争取3~4个学科进入ESI世界学科排名前1%,2~3个学科进入全国学科排名前10名或前20%,5~6个学科进入全国排名前40%,有10个左右的特色研究领域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学科建设水平进入福建省前三位,学校整体实力进入全国高水平大学行列。

6.提高学校科研水平,助力福建经济科技发展。大力推进《华侨大学科技创新能力提升计划》和《华侨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加强科研团队建设,夯实科研平台建设基础,打造高水平科技创新队伍;努力提升各级各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实验室建设的层次,充分调动广大教学科研人员申报科研项目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力争在项目申报立项数量和质量上都能获得新的突破,以实现学校科研成果推广水平和社会服务质量提高为目标,形成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科研攻关联合体和科研生产协作网络,不断提升福建省科技创新与发展的能力和水平。“十三五”期间,科研经费年平均增长率超过10%,在国家级重大科研项目上取得较大突破。力争到2020年,新增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重点项目、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等重点项目50项以上,国家自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600项以上,年度科研总投入突破4亿元。

加强科学研究,促进内涵建设,大力支持相关学科举办国际会议,加大在高水平国际期刊发表成果和申请国际专利的支持力度,争取形成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科研成果,及时实现成果转化,提高支撑福建省相关产业发展的能力。到2020年,获得教育部科学技术奖3~4项、人文社科奖1~2项,力争在国家科技三大奖上实现新的突破。年均发表SCIE、EI、SSCI、A&HCI、CPCI-S、CPCI-SSH等高级别论文500篇以上。发明专利年授权量50件以上,专利转化率明显提升。

7.深入贯彻“大华文教育”理念,推进中华文化传播,密切福建与海外经济文化交流合作。深入贯彻“大华文教育”理念,结合国家“一带一路”战略规划,全面整合华文教育资源,继续拓展海外华文教育、境外生教育、海外办学以及华侨华人研究,加强华文教育学科建设,提升华文教育水准;优化完善大华文教育格局,努力拓展海外华文教育阵地,加速推进学校在美洲和欧洲地区的华文教育,进一步打造多层次、宽领域、全方位的华文教育交流平台,拓展海外华文教育办学空间,服务福建省的对侨工作发展,加强福建省的对外开放程度,促进福建与海外多层次、多渠道、全方面的交流合作,推动福建国际化发展。

根据新的形势创新突显华文教育的实施管径、作用、影响等,推进全球范围内的华文教育状况和华校的普查调研,加快建设华侨华人数据库,打造华文教育和华侨华人研究的大数据分析平台。到2020年,完成55个以上国家的调研工作,出版华文教育国别研究报告;出版《世界华文教育年鉴》《华文教育国别史》《世界华文教学》等华文教育系列丛书。

继续巩固和打造华文教育品牌项目,大力推进外国政府官员中文培训班、中华文化大乐园夏(冬)令营、中国文化之旅、青少年华裔夏令营、海外华裔青少年中华文化知识大赛等一系列品牌项目建设;积极把握形势,整合资源,不断开拓华文教育新的发展空间,努力探索打造一系列具有影响力的华文教育新品牌,不断向海外宣传福建,扩大福建省海外影响力,为福建与海外更广泛深入的经济文化交流合作增加渠道、打造平台。到2020年,“中华文化大乐园夏(冬)令营”的培训国家达到3个,培训人数达到3000人。“外国政府官员中文学习班”的培训国家达到10个,培训人数超过800人。华侨大学与泰国吞武里大学创办的中文教学栏目制作播出260期节目,辐射东盟国家500万个家庭。

8.与其他高校深入合作,推动福建省高等教育整体发展。结合福建省的人力资源素质提升工程,华侨大学继续全力支持福建省20余所新型本科院校、高职院校的建设发展,深化与泉州师范学院的合作发展,进一步加大对莆田学院、福建工程学院等学校的支持、帮扶力度,帮助其它高校加强学科建设,重点支持福建省急需的工学、管理学等学科发展,帮助建设相应的专业学位硕士点;接受教师访学进修,为其培训骨干教师;指导其相应专业的改革建设工作,搭建双方对口院系之间的交流合作平台,帮助其相关专业调整优化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等,助力福建省高等教育发展。

继续稳固与海外100多所著名大学建立的长期稳定的学术联系,进一步深化拓展与海外高水平大学建立的战略伙伴关系,积极承办高层次国际国内重要学术会议、承担高水平国际合作项目,广泛吸纳海外高端学术、科研智力,推进多层次国际交流合作重要平台建设,为福建省高等教育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动力和保障。到2020年,争取与我校建立合作关系的学校超过200所。进一步巩固与已签约的境外高校的交流与合作,争取与30所以上大学建立稳固的合作关系,教师互访、干部培训、学生交换、学术交流、合作办学等交流常态化。

(三)产学研上,支持福建海丝核心区和自贸区建设

9.全面贯彻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和《福建省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建设方案》,推动福建海丝核心区发展。充分发挥学校侨校优势和海外资源,积极推进在海外联合办学,设立华侨大学南洋学院(新加坡)、华侨大学泰国分校,与泰国联合开办华文学院,通过多种形式、多种层次的海外办学,为当地经济、文化、社会发展培养人才,拓展福建对外开展教育文化交流和民间交往、公共外交等的渠道,进一步提升福建品牌形象的海外影响力。到2020年,力争每年出境交流学习的学生700人,全英文专业8个,全英课程达到50门,全英文授课师资达到100人,与境外高校联合培养项目超过30个,国际交流项目达到20个,海外交换生数量达到100人。

扩大境外生招生规模,使各类境外学生占全日制在校生比例20%以上。到2020年,境外生人数达6000人,短期培训人数年均8000人以上。

充分发挥学校海上丝绸之路研究院的资源优势,根据《福建省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建设方案》要求,积极推进共建“海上丝绸之路研究院”,打造在福建的、叫得响、排得上的、具有海内外显著影响力的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研究高端智库与学术交流平台,更好地助力和服务福建省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建设,形成具有福建特色并在国内外有影响力的重要思想库、智囊团和创新源,发出“福建声音”、展示“福建愿景”、塑造“福建形象”。

依托新海上丝绸之路大学联盟,打造覆盖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高等教育国际合作与交流平台,推动“新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和地区大学之间在校际交流、人才培养、科研合作、文化沟通、政策研究、智库建设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增进青少年之间的了解和友谊,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服务“新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及欧亚地区的发展建设,推进福建教育国际化进程,全面提升福建教育的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

10.推进省校协同创新,积极建设政校合作科研平台。学校进一步促进重点学科、重点人才、重大平台、重大项目、重大成果的显著突破,承接国家及福建省重大科技任务,与福建省相关单位、行业共同搭建高端研究平台,不断加强解决区域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的能力,进一步提升全面服务福建省发展的水平。继续与福建省等相关单位共建石材产业加工技术与装备协同创新中心、海外华文教育与中华文化传播协同创新中心,并争取新建设一批服务福建经济社会发展重大战略的协同创新中心;继续与福建省等相关单位共建高端装备制造创新平台、材料科学与工程创新平台;继续与福建省等相关单位共建福建省功能材料重点实验室、福建省光传输与变换重点实验室、福建省结构工程与防灾重点实验室、石材料加工研究福建省高校重点实验室、功能材料福建省高校重点实验室、高校精密加工及快速制造技术与装备福建省高校重点实验室、工业生物技术福建省高校重点实验室;继续与福建省等相关单位共建华侨大学生活哲学研究中心等福建省社会科学研究基地,数量经济研究中心、东方企业管理研究中心、中国海外发展研究中心等福建省高校人文社科研究基地。推进与福建省相关单位共建教育部“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创新团队、科技部“创新人才推进计划-重点领域创新团队”。继续与福建省等相关单位共建“厦门市海洋与基因工程药物重点实验室”“厦门市海洋与基因工程药物重点实验室”“厦门市生物医学国际科技合作基地”,推进生物医药发展。“十三五”期间,学校实验室项目投资1.5~2亿元,新增国家级实验教学实验中心1~2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中心1~2个,新增省级实验教学和虚拟仿真实验中心6~8个。

充分发挥可持续发展、城市规划与建设、经济与管理、环境科学等学科优势和人才优势,围绕生态文明、可持续发展、新型城镇化、“互联网+”“中国制造2025”、城市与区域治理等问题,挖掘机械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土木工程等优势工科学科潜力,加强关键核心技术与福建省高校、政府、企业等的联合研发,广泛开展学术研究、政策咨询、国际交流、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为推动福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实现跨越发展,提供人才、智力、科技等高层次服务支撑。

创新政产学研合作机制,充分发挥厦门工程技术研究院、泉州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研究院、城市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院等产学研基地的平台作用,继续深化与地方的合作,与福建省地方政府和企事业单位共建实体化的地方研究院、校企产学研联合科研机构,积极搭建学校与政府、企业的合作平台,发挥大学生创业园、创客空间、华侨大学(丰泽)创新创业园等的作用,探索研究机构的实体化建设模式。

进一步深化与福建省各市县的合作,为泉州和厦门各市县区,及三明市、莆田市、漳州市、龙岩市、南平市、宁德市、武夷山市、建宁县、清流县等在战略研究、科技合作、人才交流培养等方面开展务实合作,充分发挥各自优势,不断拓宽合作领域,提升合作层次,共同推进校地双方又好又快跨越式发展,为加快福建省建设做出更大贡献。

积极推进与全省各地市以及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签订协议, 深化与福建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的合作,争取“十三五”期间所有签约地市有项目落地并申请成为国家级、省级的研发中心,充分发挥各自优势,以提高决策咨询服务质量和水平为目标,推进研究中心的高水平智库建设,为地方科技、人文与经济发展服务。

11.积极转化科技成果,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根据福建省推动产业升级,大力培育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生物与新医药产业的需要,学校将全面推进相关本科专业国际认证和国家卓越人才培养计划,如推进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住建部高校土建类专业认证、IEET工程及科技教育认证工作,全面服务福建省企业人才发展需要。

进一步推进与福建省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和科研院所的政产学研合作,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与科技创新。鼓励和支持各单位和科技人员积极开展横向科研活动,使各类横向、纵向课题年总经费达到3亿以上,通过与福建省各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及个人进行的技术开发、技术转让、技术咨询、技术服务等,更好地服务福建省经济建设。构建完整的科技成果转化登记、推介、评估、转化和奖励体系,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与福建省地方政府、企业等联合推进科技园建设,实现科技成果研究、孵化、转移有机结合。在国家相关政策的支持下,鼓励教师以在职和脱产形式积极参与横向开发、产学研合作和科技成果转化工作。

密切结合福建产业聚集和经济先行的优势,立足泉州、厦门等,发挥闽台合作优势,充分发挥工业设计研究院等研究平台的作用,整合创新资源,构建多学科交叉融合的政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服务地方产业升级和经济转型。

进一步促进与地方政府合作华侨大学创业园、科技园和厦门软件园的建设,加强创新创业学院的建设,为福建省产业转型升级提供基础动力和技术支持。学校还将优先布局和提升一批重点创新工程和项目,支持福建省推进“数控一代”创新应用示范工程和“数字福建”建设,扶持福建省发展物联网产业,加强示范基地建设,推动福建省“互联网+”发展。

12.积极打造华大知识经济圈,推动福建省自由贸易区建设。充分发挥学校的知识、人才集聚优势,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加强与周边企业单位的合作,紧靠福建省相关自由贸易区优势,对接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强化福建省在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中的主力军作用,通过市、区、校合作,积极探索“大学校区、科技园区和城市社区”三区联动的华侨大学知识经济圈建设,进一步发挥大学知识溢出效应和政府政策扶持效应,为福建省转变区域经济发展方式、产业转型升级提供技术支持,为福建省工业、农业、服务业、新兴产业发展等,提供人才保障。到2020年,进一步增加师资总量,完善师资结构。专任教师总数达到2000人,其中具有高级职称人员1100名,具有博士学位教师1400名,具有海外工作、留学、访学经历及挂职锻炼经历的教师1000名,力争国家级人才项目新增入选者15人,省部级人才项目新增入选者(团队)150人次(个)。

建设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高水平合作平台;开展对国际知识产权发展的动态研究,为保护知识产权工作提供支撑;为福建省及自由贸易区建立符合国际惯例的投资贸易管理新体制,促进国际化、市场化、法治化营商环境的营造,为推动两岸经济合作示范区建设等,提供人才和智力保障。

深入贯彻“五大发展理念”,强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面对福建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趋势新机遇和新矛盾新挑战,要善于运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引领改革创新行动。充分发挥学校经济与金融学院、工商管理学院、旅游学院、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经济发展与改革研究院、中国宏观经济研究中心等学院、研究院及研究中心的作用,为福建省及各市县提供人才与理论支撑,为福建省在全面深化改革过程中提供动力支持,为福建省在把握、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大逻辑框架与可持续发展的轨道上提供咨询服务,推动福建省加大结构性改革力度,持续释放创新驱动发展的潜力,整合统筹协调发展的资源,重构提升绿色发展的承载力,努力拓展开放发展的崭新空间,增强改革发展成果人民共享的公平正义力量,不断激发出经济社会发展的制度创新力、市场竞争力和社会主体的创造力。

(四)文化引领上,为福建精神文明创建、生态文明建设作出贡献

13.发挥高端论坛作用,传播先进文化思想。以高端学术文化品牌“华大讲堂”为龙头,进一步办好“华大讲堂”“集美讲堂”,构建层次分明、学科丰富的讲座体系,重点扶持“人文与科学精神系列讲座”等一批具有较大影响力的讲座品牌,继续邀请知名智库和一流高校的学者、官员担任主讲嘉宾,充分发挥文化引领带动功能,为学校师生、福建各级领导干部和卓有成效的企业家提供前沿理论、观念和信息。

举办全球华人人文高峰论坛,办好世界华人杰出科学家讲堂。支持教师参加福建省举办的东南周末讲坛、闽都大讲坛、海西传媒讲坛、鹭江讲坛等各类讲坛。

继续做好相关皮书出版工作,如《华侨华人蓝皮书》《旅游安全蓝皮书》《世界华文教育年鉴》等。

14.发挥学校文化传承功能,做好精神引领工作。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利用学校文化传承优势,积极推动福建省基层公共文化资源地整合、城乡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完善。

积极探索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新方法,积极学习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精神,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学校立德树人的根本,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创办一流大学。健全和完善党政齐抓共管、职能部门各司其职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加强教职员工的思想作风建设和师德师风建设,提升教师队伍文明素养,实现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推进和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改革,优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作用。进一步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引导广大师生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把高校建设成为安定团结的模范之地。使高校发展做到治理有方、管理到位、风清气正。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为福建省的精神引领工作作出应有的贡献,为福建省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发挥华侨大学CUBA(中国大学生篮球联赛)、世界华侨华人篮球赛,世界大学生三对三篮球联赛等文化品牌优势,发挥音乐舞蹈学院、大学生艺术团等文艺创作潜力,积极繁荣文艺创作,打造更多具有福建特色的文化精品,满足福建省侨乡精神文化需求,推动福建省优势体育文化品牌的打造和传播,服务福建省海上丝绸之路、东亚文化之都等文化建设。

继续推进实施华侨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突出学校特色,繁荣发展福建省哲学社会科学,积极为福建省的文化规划、文物保护、广播影视、新闻出版事业发展等服务。

依托科技文化艺术节等文化创作与创新平台,鼓励文学创作和音乐、舞蹈、美术、书法、摄影、微电影、戏剧等艺术门类的创新和发展,重点打造一批品牌项目,大力扶持和培育一批优势文化团队、文化项目或文化活动,努力形成特色鲜明、在海外和海峡两岸具有广泛关注度和影响力的“承志”系列文化品牌。

以“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和“华园艺苑”系列艺术欣赏与教育活动为主要抓手,加强与福建省地方政府、演出团体和企业的联系与合作,积极发动境内外校董、校友和办事机构,广泛争取各方资源,邀请境内外高水平艺术院团、文化艺术名家、文化艺术机构来学校演出或举办展览,为福建省的文化艺术建设增光添彩。

围绕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福建省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建设方案》和学校国际化发展战略,依托华侨大学作为华侨高等学府和地方文化高地的丰富人文资源,举办各类国际性的文化体育交流活动。加强对海上丝绸之路相关史料研究、文物搜集与保护;选派文化学者、艺术家赴海外举办中华文化普及讲座或作品展;依托四端文物馆的丰富馆藏,组织相关文物到海外举办中华文化或华侨文化展览,加速打造形成一批具有鲜明福建特色的、在海内外叫得响、排得上的著名文化交流品牌,不断拓展福建省文化品牌和文化形象的海外影响力。

15.涵育生态育人文化,服务福建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开展生态文明教育活动,通过专家报告、理论讲授、现场教学、社会调研等形式,做好相关环保项目的支持与推广,使社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理念。组织开展生态文明宣讲等活动,引导社会讲好生态文明故事、积极投身生态文明建设。开展环保志愿服务,组织环境保护义务服务队,深入福建省各地方积极开展环保知识宣讲等活动,引导福建人民从我做起,做生态文明的践行者与倡导者,为助推“清新福建”建设服务。

发挥学校环保工程评估优势,以一流的科研设备、充裕的文献资料为基础,为福建省相关单位开展环境影响评价、环境工程设计、环境监测的工作提供技术支持和保障,为地方政府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环境保护政策法规和管理体系提供依据,推动福建省的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

加强对环境保护、建设规划等课题和项目的研究工作,利用风景园林、园艺等专业优势,服务福建省园林规划、景区保护,为福建省建设生态文明示范区提供咨询建议。

16.积极关注海洋产业发展,提升福建海洋经济发展水平。利用环境工程、环境科学、环境设计、公共事业管理等专业优势,鼓励广大师生员工积极关注海洋,关注海洋经济发展,为福建省海洋经济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充分利用机械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等专业优势,推动福建省沿海城市的渔港建设,推动远洋渔船的更新改造。

充分发挥学校海洋生物科技研究所的科研优势,利用好分子药物教育部工程中心海洋平台和厦门市海洋与基因工程重点实验室等,展开产学研合作,共同开展海洋科技研发,推动海洋生物科技研究,提升福建省海洋科技支撑能力。

(五)发挥侨校优势,为福建侨务工作与对外交流服务

17.发挥侨校优势,推动福建省侨务工作发展。福建省是中国著名侨乡,华侨大学今后将继续积极发挥地缘优势,进一步提升“三侨一台”(归侨、归侨子女、华侨子女和台湾地区籍青年)学生与港澳等境外学生的教育水平,使境外本科在校生超过6000人,研究生超过1500人,继续打造构建富有侨校特色、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素质教育、思想政治教育于一体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提升华侨学生和海外学生培养水平,更好地为侨服务、传播文化。

根据侨情侨务形势的新变化、国家为侨服务的新要求和福建省侨务工作的开展需要,学校将进一步加强新形势下的侨务理论研究,及时分析和把握侨情侨务形势、周边国家形势,进一步加强国务院侨务办公室侨务理论研究福建基地、海外华文教育与中华文化传播协同创新中心、国际关系学院/新侨学院、海上丝绸之路研究院、华侨华人研究院/国际关系研究院、华侨华人信息中心/中国海外发展研究中心、泰国研究所/诗琳通中泰关系研究中心、侨务公共外交研究所、华文教育研究院等的建设,整合海内外华侨华人研究和侨务理论研究方面的资源和人才,努力打造多个起点高、基础实、开放性的在海内外具有领先地位和广泛影响力的侨务理论研究和华侨华人研究平台,努力打造面向国家外交战略和侨务工作,面向周边国家和港澳台地区社情、侨情分析的高端研究基地,为福建省侨务政策和侨务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和有效的咨询建议,不断提高福建省侨务理论、政策研究的系统性、指导性、针对性和实践性。

18.利用学校校董、校友优势,为福建省对外发展牵线搭桥。充分发挥华侨大学校董、校友的社会影响、人脉等资源,吸引校董、校友来福建投资兴业,助力福建企业转型升级。发挥其人脉资源优势,积极帮助引进高层次人才;帮助推动与海外高校、科研、教育等机构开展学术交流与合作;发挥校董、校友的公共关系媒介作用,更广泛宣传福建省的发展成就,扩大社会影响力和社会声誉;利用校董、校友的知名度和影响力,配合华文传媒,向世界传播福建声音,进一步提升福建省的对外发展水平。

发挥校董、校友在科技成果转化中的重要中介作用,利用其专业、技术优势以及企业经营平台等,努力探索市场经济条件下校董、校友在科技成果转化中发挥作用的机制和方式,探索生产、经营性合作,服务福建省经济发展。

鼓励校董、校友积极参与、支持开展“一带一路”等前沿领域研究工作,积极开展与海内外智库的交流,凝聚共识,形成合力,为学校提升为侨服务能力,拓展福建省侨务公共外交提供支持。

19.发挥侨校优势,推动福建省与海外更密切的交流合作。依托海外办事机构等对外交流载体,扩大与重点国家和地区间的文化交流,鼓励精品文化项目或团队“走出去”,到海外开展对外文化交流活动,宣传福建省优秀文化产品,进一步提升福建省在海外的影响力,推动与福建省对外经济、文化交流和商贸往来。“十三五”期间,争取每年在校工作的境外人士由目前的30名增加到50名以上。鼓励和支持全校学术单位挖掘海外人才资源,邀请知名专家学者来校做短期学术交流访问。每年来校讲学、开展科研的短期外籍专家由目前的200人次以内增加到300人次以上。完善激励考核机制,设立专项基金,鼓励和资助中青年骨干教师以不同形式和渠道赴海外参加学习和交流,每年出境访学、合作研究、出席国际学术会议的人数持续增长。

发挥香港校友会、澳门校友会等在当地主流社会中的影响力,进一步推动福建省与港澳地区及海外的文化交流合作。

充分利用学校所处“海上丝绸之路”发展战略核心区域优势,自觉融入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充分利用各种有效资源,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建立校际战略合作伙伴,打造中外合作品牌项目,在继续办好“外国政府官员中文学习班”及“安哥拉政府青年科技人才培训班”的基础上,积极拓展“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政府官员、商贸及文教精英高端人才培训,扩展和提升福建的海外影响力。到2020年,争取“安哥拉政府青年科技人才班”培训人数达到150人。

(六)发挥对台优势,为闽台融合发展等服务

20.根据福建省地域优势,推动闽台融合发展。发挥地缘和文缘优势,加强统一规划,扩大与台湾多层次、多渠道的文化交流,加快海峡两岸交流基地建设,加强祖地文化、宗教文化交流和青少年交流。以“海峡两岸高校文化与创意论坛”等为龙头,进一步打造一批对台文化交流的特色活动和品牌项目,使参加的国内外高校达到200余所,打造两岸交流合作的平台,不断创新形式和深化内涵,做大做强品牌项目,形成品牌效应,为深化闽台教育、卫生、科技、体育交流合作,为福建打造两岸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医疗卫生、社会服务合作先行区服务。

利用学校人才资源、学科优势,以服务闽台产业合作为抓手,推动两岸经济融合,促进福建与台湾岛内工商团体的联系,为福建引进的台湾百大企业、行业龙头和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人才支持,推动闽台重大合作项目落地。

四、“十三五”服务地方社会发展专项规划实施的组织与保障

“十三五”期间是学校推进一流学科建设、加强内涵建设,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加快建设特色鲜明,海内外著名的高水平大学的关键时期。“十三五”服务地方社会发展专项规划的实施意义重大,影响深远,任务艰巨。全校上下应高度重视,认真落实,以确保各项目标和任务得以实现,推动学校真正实现科学发展、跨越发展和持续发展。

(一)高度重视,加强领导

“十三五”服务地方社会发展专项规划的实施事关学校未来五年的发展全局,是学校服务地方的重要体现,学校各级组织、各职能部门、学院、研究院以及各类群众团体要高度重视,加强领导,认真贯彻落实本规划。全校上下要统一思想,齐心协力,特别是要充分发挥全体师生员工的积极主动性,增强每位教职员工的主人翁意识与责任感,在全校范围内营造良好氛围,为本规划的顺利实施和最终实现创造良好条件。

(二)认真落实,确保实施

各级领导班子要把贯彻、实施“十三五”服务地方社会发展专项规划,推动学校科学发展,实现学校发展目标作为工作的首要任务;同时,要充分发挥教代会等组织的作用,积极做好发展规划实施过程中的组织咨询、多方协调和共同推进工作。全校各单位要认真对照规划,紧密结合《华侨大学“十三五”发展规划》《华侨大学综合改革方案》,要加强对本发展规划的贯彻落实,形成学校与各单位良性互动、相互促进,加快推进学校各项事业的科学发展、跨越发展。学校签订的各类校地合作项目,相关单位要积极推进落实,强化监督机制,为福建省各市县区等地方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三)精心组织,加强监督

学校各单位要根据自身的工作职责,按照规划的部署和要求,认真组织,互相配合,密切协作,共同抓好贯彻落实。各单位要紧紧围绕本规划的目标、思路和任务等,分阶段、分步骤地组织实施,确保规划的贯彻落实。同时,学校将通过持续跟踪、公开监督、岗位责任制等方式,对本规划的实施情况进行认真检查,对规划实施情况进行动态评估和督促落实。

(四)强化政策保障,推进内涵建设

学校要根据形势的发展,继续全面贯彻落实《华侨大学建设一流学科行动方案》《华侨大学科技创新能力提升计划》《华侨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2012-2020)》《华侨大学本科教学质量提升计划》《华侨大学研究生创新能力提升工程》和《华侨大学华文教育拓展和提升计划》等,进一步推动学校在人才培养、科研创新、社会服务、文化传承等方面的快速发展,为福建省及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与保障。学校进一步围绕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福建省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建设方案》和学校国际化发展战略,坚持和推进国际化办学,积极开展对外合作,不断提高学校国际化程度和办学水平,探索创新海外办学模式和思路,为福建省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建设提供智力支持与保障。

“十三五”期间,学校要以办学质量监控为导向,着眼于强化学校内涵建设,全面提升办学质量。学校要充分利用好各类办学资源,科学规划和宏观调控资源投入力度、投入方式和投入方向,以提高办学效益和办学效率为目标,努力提升管理和服务效能,推动教学、科研、社会服务、文化传播等职能全面优化和发展。今后,学校将不断开掘和激发学校发展的潜力、活力和动力,找准发展差距,校准发展目标,更好地引导和推动学校发展。

总之,学校要通过积极出台和持续跟进落实一系列政策措施,切实保障“十三五”服务地方社会发展专项规划的有效实施。

未来,在国务院侨办和福建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与支持下,在福建省教育厅正确指导与帮助下,华侨大学一定能加快建成特色鲜明、海内外著名的高水平大学,为福建省高等教育事业发展和“双一流”建设、为福建省建设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为国家侨务事业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更大贡献。

公开属性:主动公开

抄送:福建省人民政府

华侨大学校长办公室 2017年6月15日印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