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事务

当前位置: 首页 >> 信息公开栏目 >> 学校事务 >> 正文

关于印发华侨大学为侨服务行动计划的通知

发布日期:2017-06-16    作者:     来源:     点击:

学校各单位:

现将《华侨大学为侨服务行动计划》予以印发,请遵照执行。

华侨大学

2017年6月15日




华侨大学为侨服务行动计划

“十三五”期间,是国家构建对外开放新格局、深化内地和港澳、大陆和台湾地区合作发展的新时期,是以“一带一路”建设为统领,完善对外开放战略布局、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积极承担国际责任和义务、支持港澳巩固发展新优势,拓宽两岸关系和平发展道路的重要阶段,海内外华侨华人特别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华侨华人、港澳台侨胞将在其中起到重要作用。华侨大学因侨而立、为侨服务,将始终秉承“面向海外、面向港澳台”的办学方针,推行“名校+侨校”战略,坚持“为侨服务,传播中华文化”的办学宗旨,贯彻“会通中外,并育德才”的办学理念,把为侨服务工作融入到建设特色鲜明、海内外著名的高水平大学过程中去。为侨服务工作是华侨大学高水平大学建设关键时期的首要工作之一。

据此,华侨大学根据《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等文件精神,结合学校实际,制定本行动计划。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努力贯彻党的十八大及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贯彻中央“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贯彻“五大发展理念”等重大部署和“十三五”规划纲要,进一步实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等文件精神,切实推动国务院侨办关于“一带一路”倡议的“民心相通人脉涵养计划”“丝路建设海外双语人才定向培养计划”“沿线华文媒体协作网”三大人文交流计划,提高华侨大学服务国家对外开放新格局、深化和港澳台地区合作发展的能力,推动为侨服务工作内涵跨越式发展。

二、目标

在国务院侨办的领导下,在教育部及有关部门的指导、支持下,华侨大学将进一步通过不懈努力,按照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等要求,坚持服务全局、坚持为侨服务、坚持改革创新,充分发挥学校学科优势,紧紧围绕为侨服务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开展研究,积极培养各类优秀人才;利用学校紧密联系海外华侨华人、港澳同胞、台湾同胞的优势,积极推进海外华文教育,积极参与侨务公共外交,推动华侨华人以各种形式参与“一带一路”等国际战略建设。华侨大学将努力汇聚一切力量,凝聚侨心侨力,成为海外侨胞在高等教育、交流合作方面的贴心人,成为侨务工作的实干家的摇篮,为推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维护和促进国家统一、增进中外交流合作、提升国家软实力等方面发挥更大作用,为同圆共筑中国梦、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应有的贡献。

三、华侨大学为侨服务行动部署

(一)全面拓展和提升华文教育

1.围绕国家战略建设,逐步落实学校“全方位、多层次、大范围”的“大华文教育”理念。

根据侨办“丝路建设海外双语人才定向培养计划”部署,把服务“一带一路”建设作为工作重点,加强华文教育学科建设,为完善华文教育体系提供学科支撑,扩展和提升学科影响力。以“海外华文教育与中华文化传播协同创新中心”为依托,加强华文教育调查研究团队、华语本体研究团队、华文教育理论研究团队、中华文化及传播研究团队建设。开展海外华文教育调查,特别是开展“一带一路”沿线东南亚十一个国家华文教育状况调查。组织搜集海外华文教育信息,继续做好《世界华文教育年鉴》等的编撰,为全面拓展和提升华文教育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2.完善提升面向华侨聚集地区的华文教育施教体系。

研究制定华文学校办学、华文教师水平和华裔青少年中文水平测试标准,组织研发华文教育教学大纲、华文教材编写大纲等教材大纲,帮助海外华文学校办学规范化和标准化。加强华文教育教材建设,编写代表性的国别化教材。成立《中文》修订小组,研究面向海外华文教育特点,开展对应教材的编写修订。着手研发海外华文教育与中华文化传播教学资源,研发优秀课件、读物、音像资源、电子游戏等,丰富华文教育的多种教学表现形式。

3.加强本土化和可持续化华文教师培训体系建设。

继续办好学校华文教育本科、研究生相关专业,扩大招生规模。多形式、多渠道、多专题办好海外华文师资短期培训及“华文教育教师研习班”“华文教育校长研习班”等华文教育品牌项目。

4.努力拓展建设一批华文教育海外基地。

配合学校国际化办学战略的实施,积极走出去,进一步拓展海外华文教育办学空间,使其成为辐射当地的华文教育以及华裔青少年接受华文教育的主体力量和支撑平台。加快建设并办好“东盟普吉泰华学校”“华侨大学泰国曼谷吞武里大学中文电视台中文教学节目”等项目,不断拓展华文教育在海外华侨居住地区特别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影响力。

5.进一步打造和提升华文教育推广和网络教育实践品牌。

继续承办好“中华文化大乐园夏令营”“海外华裔青少年寻根之旅”“海外华裔青少年中华文化大赛”等品牌项目,提升品牌内涵,提高活动效果。积极推进“互联网+华文教育”工程。加强网络原创产品研发,持续打造内容丰富的“网上课堂”“客厅中文学校”,更好地满足海外华校师生学习中华语言文化需求。

(二)深化推动开展侨务公共外交

1.继续办好“外国政府官员中文学习班”“安哥拉政府青年科技人才班”。

继续为泰国、菲律宾、印尼、安哥拉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政府培养高级汉语人才和青年科技人才,为促进人才所在国家与中国的友好交流合作及海外华侨华人在外的繁荣稳定发挥积极的作用,继续打造华侨大学在海内外具有重要影响的华文教育知名品牌和侨务公共外交品牌,涵养促进我国与相关国家持续互动、加强和拓展多元外交的有益人才。

2.加强与海外华侨居住地区国家主流社会的交流。

继续深化和拓展与泰国王室、议会及泰中文化经济协会的友谊,继续与泰国国家研究院合作,共同举办“中泰战略研讨会”,加强中泰民间往来与学术交流。继续发挥好印尼校董的桥梁作用,借助泛华学院平台,积极推动与印尼有关政府部门就旅游、商务人才培养开展合作。有针对性地邀请海外华侨聚集地区国家的政府、大学、社会知名人士、著名侨领、成功华侨华人代表来校访问,推进中外人文交流。继续举办海外侨社侨领骨干培训班、华侨华人社团中青年负责人研习班、海外华裔新生代企业家培训、新侨培训、侨商培训等,促进海外侨社建设,服务海外华侨华人。

3.畅通与学校驻地外国领事馆交流渠道。

便捷学校与这些国家多层次、多途径的交流合作。积极配合国务院侨办和省市外办开展对外交往,积极接待外国政府相关部门、高校、民间团体、媒体机构等借访闽之机顺访学校,向外界展示学校面貌,扩大学校海外影响。

4.加强海外华侨聚集国家地区的校友会组织网络建设和校董增聘工作。

不断涵养高端侨务资源,不断完善、拓展全球校友会组织网络,重点加强菲律宾、缅甸、越南中东及欧洲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校友的联络和校友会筹建工作,服务学校建设发展,服务国家战略。充分发挥校董、校友智力资源、政商人脉关系等资源优势,收集国情、外交等侨情信息,为国家面向海外特别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展经济、外交及文化交流,为拓展与沿线国家侨务公共外交提供支持。

5.统筹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与为侨服务。

利用学校的海外资源优势,促进福建、厦门、泉州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展文化交流、高层互访、民间交往和科技商贸往来。整合协同各方力量,大力支持泉州建设“海上丝绸之路”先行区,支持厦门自贸区和“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的相互支撑、融合。为福建、厦门、泉州在侨务工作中发挥战略作用提供智力支持、人才培养汇聚、文化形象塑造传播等服务。

(三)打造服务国家侨务工作新型智库和学术高地

1.打造国内侨务理论、公共外交研究学术高地。

进一步整合学科优势,以国际关系学院、海上丝绸之路研究院为依托,紧紧围绕“一带一路”建设等国家战略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统筹开展与为侨服务密切相关的前沿性课题研究。整合海内外资源,与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泰国国家研究院等开展国际合作,为侨务工作提供战略理论和智力支持。继续加强国际关系研究院、侨务公共外交研究所、泰国研究所等的建设,并积极筹划组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国别和区域历史、文化等相关研究机构,及时把握国际形势变化对华侨华人的影响,分析周边国家的社情、侨情变化趋势、规律,探讨国家国际战略与外交战略的发展方向和基本政策等,特别是梳理侨务公共外交的发展动向和规律、积极参与涉侨政策法规制定等,为国家更好地推进“一带一路”工作提供必要的信息收集、数据分析、政策咨询、理论支撑等,打造国家侨务工作新型智库和学术高地。

2.打造侨务理论高端智库。

服务国家“一带一路”等对外重大战略。整合海外华侨华人智力资源优势,参与中联部组织的“一带一路”智库联盟理事,整合现有的国务院侨办侨务理论研究福建基地、海外华文教育与中华文化传播协同创新中心、华文教育研究院、华侨华人研究院、华商研究院(华商发展协同创新中心)、华侨华人信息中心等,打造多个起点高、基础实、开放性的在海内外具有领先地位和广泛影响力的侨务理论和华侨华人研究平台。继续编辑出版《华侨华人蓝皮书》,增加“华侨华人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专题。启动推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国别研究报告(蓝皮书)系列的编辑出版工作。启动推进“华侨华人·中外关系书系”出版工作,将“一带一路”相关专题的论著作为重点收录。开展“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国情和侨情调研,重点调研并跟踪“海丝”沿线国家的国情变化和侨情动态,编写相关信息报告,为国家加强侨务工作,发挥侨力资源优势,服务和推进“一带一路”工作,提出具有前瞻性和可操作性的意见建议,为国家侨务政策和侨务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必要的理论支撑。

3.完善“全球华侨华人网”和全球华侨华人数据库建设。

继续打造全球华人网络交流与服务平台,建设“一带一路”网络信息发布、讨论平台,凝聚全球华侨华人对国家战略的支持和共识,形成全球华侨华人共同推进“一带一路”等重大战略的交流、融通的氛围。协调校内外力量,落实全球华侨华人数据库建设,推进华商数据库建设和跨境电子商务研究,特别面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搜集、整理、挖掘相关数据,打造权威信息发布平台。实现海外华商全球发展数据的信息化管理,为国家有关部门全面掌握海外华商在“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发展的基础性信息,帮助开展侨务工作、深化国内招商引资、促进海外华商健康发展服务。

4.承担侨务研究重点重大项目和研究论坛。

鼓励校内专家学者将各自的研究领域与国家为侨服务相关重点项目对接,并积极申报国家、省市相关研究项目,尽快形成研究“一带一路”的多个具有侨校特色的优势方向。继续推进“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著作专项资助计划”的申报评审工作,重点鼓励和支持学者将侨务理论研究成果付诸出版,纳入“华侨大学哲学社会科学文库”,打造华侨大学侨务理论特别是“一带一路”“海上丝绸之路”研究精品力作。成立《海发通讯》编辑部,不定期发布涉及中国海外发展研究的内部交流刊物。发起并主办“福建‘走出去’战略暨闽商财富管理高层论坛”“中国大型企业海外安保和应急管理高层论坛”等,为国家政策的推动提供智力支持。探索与中亚、西亚、南亚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高校、科研机构建设科研合作机制,共同开展课题研究,共同搭建学术交流平台,共同发布学术成果。

(四)加强适应国家对外发展、交往的人才培养

1.着力抓好境外生招生工作。

一方面特别增加“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海外招生处,构建和完善具有针对性的系统招生政策。对于招生重点国家制定专门对应国别的本科生、研究生招生简章、招生政策。探索形成适合其国情的多渠道、多层次学历教育与培训体系。加大奖助学金力度,完善华文教育、留学生奖学金体系等,加大力度吸收更多优质生源。另一方面,进一步拓展在境外研究生教育。稳步推进已有的与港澳台地区、东亚、东南亚包括日本、泰国、菲律宾、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国的教育合作,同时集中力量拓展在“一带一路”沿线其他国家的研究生招生工作。做好境外研究生教学点的建设,构建适应国际新形势的特色鲜明的境外生教育体系,进一步完善境外研究生培养方案,积极探索境外研究生培养新模式。科学规范与协调境外研究生教学管理,提升教育教学效果。

2.广泛开展与境外教育教学交流合作。

推进学生联合培养、教师互访及教学相互支持等。针对留学生的特点,加强教学研究与改革,制定专门的人才培养方案,因材施教。适当加大符合“一带一路”等国家战略需要的工程技术、国际贸易、项目设计、管理和外语小语种等专业人才培养规模。着力培养大批熟悉、了解国家与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等,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具备跨文化沟通能力的高端复合型人才。

3.积极拓展面向海外办学。

适应国际化办学的需要,继续推进华侨大学泰国分校前期筹备工作,在华侨大学南洋学院(新加坡)已经招生办学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规模、提升办学质量,尽快启动实质性运作。积极探索接洽“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政府、高校和相关机构,探索实施多种形式的海外合作办学,探索形成适应“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发展需要的多途径、多层次专门人才培养、培训的模式和机制。

(五)促进对外文化传播和学术交流

1.加强与海外华侨华人的文化艺术交流。

充分发挥和突出学校音乐、美术、体育等学科特色,加强海上丝绸之路乐舞文化交流的历史研究,以海上丝绸之路或相关题材为背景创作乐舞艺术作品。传承中华艺术文化,促进与境外华侨华人艺术交流,积极与越南、泰国、日本、韩国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相关企事业单位开展雕艺、陶瓷、漆画、动漫等文化艺术交流与相关产品开发。组织开展面向海外特别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中国书画夏令营,举办中国书画名师讲堂。举办“海丝梦 闽港情”“海丝梦 闽澳情”等艺术展,强化与港澳台艺术界的桥梁或通道。加强中华传统体育文化研究,面向海外进行中华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与篮球运动的海外推广,借助体育的交流促进不同文化的融合,营造中外友好合作的良好氛围,为加强区域一体化建设作出应有的贡献。进一步支持校篮球队、校艺术团等参加境外华人篮球、音乐舞蹈文化和技术交流活动。

2.积极开展文体艺术教育师资培训。

为东南亚华侨华人办好本科、专科学历文体艺术师资培训班,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举办体育培训班、民族传统文化培训等。利用学校文体艺术优势,积极策划国际篮球、音乐舞蹈、文化创意等文化和技术师资交流活动。

3.培训文化传承交流的海外文化骨干。

建设好中华才艺(龙舟)基地、中华才艺(音乐舞蹈)基地,继续办好“中华才艺龙舟培训”“海外华文媒体记者培训”“海外华文作家培训”等,以各种形式和途径培训涵养一批致力于文化传承交流的海外文化骨干。

4.推动海外科技协同发展项目及科研热点研究。

发挥理工、经济、旅游等特色学科的研究优势,开展材料、机械、生物医学、区域经济、旅游等学科特色合作研究,开展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华人华侨地区科技协同发展项目,联合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业界专家学者共同推动热点研究,联合申报国家基金国际合作项目,做好沿线国家及我国急需重点的科技联合研发攻关。以海上丝绸之路文化和华人华侨地缘文化为主题申请世界文化遗产,举办“东盟国家酒店管理高级管理人才”培训班、“国际旅游安全学术研讨会”及产业论坛,规划协同发展南海生态公园建设、海洋与海岛旅游,促进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旅游业发展。建设华人华侨视觉艺术研究中心,开展中华传统视觉艺术在海外华人社会中的传播等研究工作。

5.加强与境外华文媒体的合作交流。

进一步加强与境外华文媒体的合作交流,更好地推进为侨服务宣传工作。发挥学校长期面向海外办学的特点和优势,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主要生源地为重点,密切与境外华文媒体的交流合作,加强平台建设,畅通报道渠道,扩大境外舆论,提高境外对华侨大学办学和国家、省市地方侨务工作的关注和参与,充分依托华侨大学与泰国曼谷吞武里大学创办的《你好,BTU》中文教学栏目等媒体栏目,利用上星卫视进一步宣传华文教育工作,扩大“海上丝绸之路”新栏目版块在泰国的影响,以此辐射东盟周边国家,提升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

附件:华侨大学为侨服务工作总结

附件

华侨大学为侨服务工作总结

近年来,华侨大学始终牢记“为侨服务,传播中华文化”的办学宗旨,开拓创新做好港澳台侨及外国留学生(以下简称“境外生”)培养工作,不断加强侨务政策、侨务法律法规、华文教育等方面的研究,为凝聚侨心、发挥侨力、引进侨资侨智、依法为侨服务、推进中华文化传播等做出积极的贡献,同时学校还紧抓国家实施“一带一路”倡议的发展机遇,发挥地处海丝起点城市的优势,开展海上丝绸之路研究和调研,为国家“一带一路”建设等重大发展战略提供咨询建议。

一、开拓创新,做好境外学生培养工作

华侨大学因侨而立,为侨服务,境外生的培养是华侨大学的特殊使命。自1960年创办以来学校先后培养了5万多名境外生,现有在校境外生4千多名,是全国拥有最多境外生的大学之一。长期以来,华侨大学始终坚持以中华优秀文化为主导、博采借鉴各国优秀文化并针对境外生的特点,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形成了“一元主导,多元融合,和而不同”的校园文化,为境外生成长成才创造良好环境和条件,着力培养国际化、创新型、重实践、有担当的优秀人才。境外学生毕业后也为凝聚侨心、发挥侨力、引进侨资侨智、推进中华文化传播等做出了积极贡献。

1.努力做好境外生专业知识技能和综合素养培养工作。

学校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境外生培养新模式,提出了一系列有侨校特色的培养方案,总结凝练出了“根在中国、学在中国、爱在中国、梦在中国”四位一体的培养体系。通过专业教育、通识教育和菁英教育等不断提升境外生的专业知识技能。学校创办“菁英学堂”,每年定期招收近40名优秀的境外生学生骨干,以精英培养为切入口,打破专业界限,改善知识结构,培养基本技能,涵养侨务校友资源,培养优秀境外生学生领袖。

同时,学校注重境外生综合素养的培养工作,不断凝练侨校特色精品,塑造境外生喜爱的高雅校园文化。学校通过举办科技文化艺术节,港、澳、台文化周,东南亚国家文化展,海峡两岸高校文化与创意论坛,廿四节令鼓队、醒狮队、金龙队校园公演,台湾青少年夏令营等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促进境内外两类学生的文化交流。其中,“华侨大学境外生社会实践文化教育体系”“华侨大学15年培育二十四节令鼓校园文化品牌”连续两年荣获全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一等奖,获得教育部等有关部门的高度肯定。

2.着力做好境外生国情教育和感恩教育。

学校为了积极培养与相关国家政策沟通、民心相通的合格人才,针对境外生教育的特点,建立了境外生国情教育和感恩教育教学体系。依托侨校特色,学校设立了“两课合一”的国情通识教育和“根在中国”中华文化实践教育体系,建立了全面的境外生奖助体系,推动成立“优秀境外学生骨干(校友)联谊会”境外生公益服务组织和校际学生骨干联谊会,通过协调香港特区政府驻闽办联系香港航空有限公司等港澳企业开展境外学生就业宣讲活动。组织在校香港学生参与香港“创·做·力”交流会活动,同香港特首梁振英和青年企业家就香港学生就业创业问题进行电话连线互动交流,引起了港澳地区媒体对我校培养的综合素质高的香港学生的较大关注。

此外,我校举办了“青年•承志•创新”高校学生领袖论坛,组织20所澳门及内地高校学生领袖共同探讨“创新创业”环境下青年的时代使命与责任、“一带一路”文化背景下青年的文化传承与创新两大议题,并联合发布《承志青年宣言》,联合澳门高校青年共同承担社会使命,引领时代潮流,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组织多次“中国文化之旅”优秀境外毕业生考察团、“闽港青年交流团”和“优秀学生访澳交流团”,通过这些具有侨校特色、服务国家大局工作的境外生培养新模式,对境外生进行国情教育和感恩教育,使他们成为国际化、创新型、重实践、有担当的优秀人才。

二、发挥优势,积极开展“大华文教育”

作为国家进行文化交流和华文教育的重要单位之一,学校紧紧围绕国家战略建设,逐步落实学校“全方位、多层次、大范围”的“大华文教育”理念,发挥优势,加强华文教育学科建设,不断提升华文教育的学术影响力。积极开展海外师资培训,实现华文教育的本土化和可持续性。加强华文教育海外基地建设,使其成为海外侨务工作的桥头堡。重视活动品牌建设,不断扩大华文教育的影响力。

1.加强华文教育学科建设,不断提升华文教育的学术影响。

学校设立了“中国语言文学”“华语与华文教育”“汉语国际教育”等硕士专业,“华文教育”本科专业,“汉语言”本、专科专业,开设大学预科教育、短期华文师资培训,形成了多层次办学格局和办学体系。由学校牵头,中国社科院文化研究中心、中国华文教育基金会、台湾世界华语文教育学会、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和香港凤凰卫视等共同组建的“海外华文教育与中华文化传播协同创新中心”也获批为福建省省级2011协同创新中心进行建设。学校还承担了国务院侨办重大委托课题“海外华文教育普查”“海外周末制中文学校教学大纲研制”“海外华文媒体资源库”等项目,编辑出版了《世界华文教育年鉴》(2013-2017)和专业集刊《世界华文教学》,开展了华文教育史和华文教学研究系列丛书编纂工作,以不断提升华文教育学科建设水平和层次。

2.开展海外师资培训,实现华文教育的本土化和可持续性。

华侨大学把师资培训作为推进华文教育的重点,并形成了学历教育、短期培训的师资教育培训体系。自2003年起,学校开始实施华文教育奖学金项目,招收有志于从事华文教育的华裔青年来校完成本科学历教育,九年内共招收400余名学生,已有200余名学生完成学业。2007年起在泰国、印度尼西亚开展“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等相关专业的研究生班。2013年起针对华校教师的实际需求,开展了“中国哲学”“华语与华文教育”“汉语国际教育”等硕士班,并将合作招生范围扩大到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家,先后招收培养了400余名从事华文教育相关工作的硕士生,成为东南亚各国华文教育界的中坚力量。

另外学校还在10多个国家举办60余个师资短期培训班,近2000名海外华文教师参加。学校与泰国华文教师公会等单位联合举办“泰国华文教师暑期培训班”,已培训泰国本土华文教师1000余名,并于2013年提升为华文教育学历班。此外,我校还先后承办了“华文教育·教师研习”美国班和欧美班、“华文教育·校长研习”亚非班,培训学员106名,为实现华文教育本土化和可持续发展做出了较大贡献。

3.加强华文教育海外基地建设,建立海外侨务工作的桥头堡。

华侨大学不断努力推动海外华文教育基地建设,除了在泰国、印尼、菲律宾设立驻外代表处之外,学校还在泰国普吉岛创办“中国华侨大学普吉泰华国际学校”,与泰国曼谷吞武里大学合作创办“华侨大学泰国曼谷吞武里大学中文电视台”开展中文教学节目《你好BTU》,与美国惠蒂尔学院合作建立“美国惠蒂尔学院中文课堂”等等,这些海外华文教育基地进一步拓展海外华文教育办学空间,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此外,泰国农业大学孔子学院、缅甸福星孔子课堂充分发挥华侨大学在泰国、缅甸的华文教育教育资源优势,加强与主流社会的沟通联系,巩固不同层次的汉语教学和培训工作,开展丰富多彩的中国文化推广活动。目前,学校还积极在泰国、新加坡、美国、印尼、意大利等筹划开展多种形式的海外华文教育办学。

4.重视活动品牌建设,不断扩大华文教育的影响力。

近年来,华侨大学通过“中华文化大乐园夏令营”“海外华裔青少年寻根之旅”“海外华裔青少年中华文化大赛”等一系列特色品牌项目的建设发展,积极向广大海外华裔青少年传授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推动中华文化在海外的传承,增进海外华裔青少年对祖(籍)国的了解和感情,提高他们学习汉语和中华文化的兴趣,进一步提高了华文教育品牌项目在海外华侨华人及当地主流社会的影响力。

三、潜心钻研,积极搭建涉侨研究平台和品牌

作为中国仅有的两所国立华侨高等学府之一,华侨大学的涉侨研究工作具有先天优势。近年来,学校积极面向国家战略、社会需求和海外华侨华人社会的需要,高度重视、积极跟进、潜心钻研涉侨领域的科学研究,在华侨华人研究、侨务理论与侨务政策研究、海丝研究、华商研究、侨务公共外交研究和周边国家外交战略研究等多个方面具有鲜明的特色和优势,搭建了涉侨研究的学术平台,开展海外侨情调研,推出一系列涉侨学术成果,打造一批涉侨学术品牌,积极开展建言献策。

1.积极搭建涉侨研究的学术平台。

学校根据侨务与公共外交工作发展的需要,搭建了一批涉侨研究创新平台,例如:相继成立了华侨华人研究院、国际关系研究院、侨务公共外交研究所、中国海外发展研究中心、华侨华人信息中心、新侨研究院、华侨华人资料中心、侨商研究中心、四端文物馆、闽籍华商发展协同创新中心、海外华人宗教与闽台宗教研究中心、侨务法研究中心等专门涉侨研究平台;另外学校与泰国国家研究院合作建立国别研究机构泰国研究所,成立华侨大学诗琳通中泰关系研究中心,与中国社科院共建“国情调研厦门基地”及国际文化软实力系统创新中心华侨大学分中心,与福建省侨办、福建省社科院、厦门大学等单位合作建立了国务院侨办侨务理论研究福建基地,与福建省侨联联合设立了华侨大学新侨研究中心等。学校充分依托这些侨务公共外交研究创新平台的成立,开展多层次、多方位的理论研究。

2.打造一批涉侨学术成果和学术品牌。

学校加强新形势下的侨务理论研究,以深化对华侨华人和侨务事业规律性认识、侨情侨务新的发展变化形势和侨务工作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研究为重点,以构建中国特色侨务理论体系为方向,推出一系列重要的涉侨研究成果和学术品牌。2010年学校获得教育部重大委托项目《海外华侨华人在中国软实力建设中的作用研究》,并作为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成果出版专著,2011年学校获《海外华侨生存安全预警机制研究》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立项并已经顺利结项。另外学校连续四年编辑出版了《华侨华人蓝皮书》,并入选中国社科院“创新工程学术出版项目”。此外,学校承担了国务院侨办《中国侨务》丛书重大委托课题《华侨华人与侨务公共外交》和《世界华侨华人史》的编纂工作,推出了“华侨华人·中外关系书系”系列丛书,已经出版包括《风云论道》《中国东盟-中泰关系研究(政治、文化卷)》《中国东盟-中泰关系研究(经贸、旅游卷)》等,后续将推出《国际关系学精要》《中欧关系中的新侨研究》《中外关系评论》杂志等相关书籍,全方位、多角度地向外界展示华侨大学华侨华人与中外关系研究的成果,在国内外侨界产生重大影响。

此外,华侨大学与泰国国家研究委员会、泰中文化经济协会分别在曼谷和厦门联合举办了五届中泰战略研讨会,在国际产生了广泛影响。学校还通过承办“第三届中国侨务论坛”“民间文献与地方史研究数据库国际学术研讨会”“软实力和中外关系国际学术研讨会”“信息时代海外华人社团建设国际研讨会”等涉侨学术会议,进一步提升了学校在国家侨务工作与公共外交研究领域的地位和影响力。

3.开展海外侨情调研。

学校积极开展海外侨情调研,针对国外侨情出现一些新情况、新变化、新特点、新问题,深入基层开展调查研究,科学分析国内外侨情的新发展,切实把握海内外侨情的新变化。撰写《斯里兰卡调研报告》《非洲侨情报告》《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重要城市汉语景观调研报告》等,在对斯里兰卡、非洲等地的侨情、10个国家12个重点城市的唐人街汉语景观等方面进行搜集和初步梳理后,开展相关地区侨情跟踪调研,拓展华大侨务理论研究的覆盖面。

4.积极开展建言献策。

学校积极向国务院侨办《专报信息》《侨情》供稿,为侨务工作服务国家战略发展建言献策,其中我校教授提交的《专家观点:妥善解决中越南海冲突 警惕越、美、日联手发难》,被中办《观点摘编》采用。我校中国海外发展研究中心编写的华侨华人海外安全等专报得到多名国家领导人批示,不少专报被中央统战部、全国侨联、国务院侨办和相关部委采用到《零讯》等重要内刊,直接送中央政治局领导、中央和国务院办公厅。

四、不负使命,积极助力推进侨务公共外交

学校始终发挥自身学科优势,以外国政府官员中文学习班为平台,助力推进与相关国家的交往互动。以中华才艺基地建设为切入点,推进中华文化海外传播。以侨务培训班为基础,积极打造海外侨务教育培训品牌,不负侨校使命,积极助力侨务公共外交。

1.以外国政府官员中文学习班为平台,助力推进与相关国家的交往互动。

学校从2005年开始为泰国政府部委培训高级汉语人才,至今已举办10期,学员已成为中泰两国政治军事友好交往中的关键性人才。2010年和2012年时任泰国总理阿披实和英拉分别接见我校华文教育考察团,称赞我校为推动中泰两国人民友谊作出积极的贡献。泰国诗琳通公主、泰国上议院议长、外交部长、教育部长多次视察华侨大学。由于项目在东南亚取得了广泛的影响,“泰国政府官员中文学习班”自2010年升格为“外国政府官员中文学习班”,招收泰国、马来西亚、菲律宾、印尼等国家的政府官员,十余年来该班共培养700余名政府高级人才。2014年起学校开始承办安哥拉政府青年科技人才班,三年来共招收78名学生。通过外国政府官员中文学习班和安哥拉政府青年科技人才班的举办,形成了辐射效应,扩大学校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推进了与相关国家的积极交往与互动。

2.以中华才艺基地建设为切入点,推进中华文化海外传播。

我校获国务院侨办批准设立了“中华才艺(龙舟)培训基地”和“中华才艺(音乐、舞蹈)培训基地”。一方面,学校加强基地建设,吸引优秀人才,为世界华人举办各类培训班。例如:基地聘请了我国著名歌唱家杨洪基、刘燕燕、梁宁、郑咏、舞蹈家黄豆豆来校授课;举办了四期海外华人文化社团中华才艺(龙舟)培训班和首期海外华人文化社团中华才艺(户外文化——舞蹈)培训班,培养了一批中外文化交流的桥梁和使者。另一方面,学校紧紧依托基地开展形式多样的比赛,促进中华文化的传播。例如:学校相继举办了两届“全球华人中华才艺龙舟大赛”,大赛进一步推动龙舟运动和龙舟精神在世界的普及,传播弘扬中华文化,增强海外华侨华人的民族认同感,促进中外文化交流。

3.以侨务培训班为基础,积极打造海外侨务教育培训品牌。

多年来,学校始终发挥自身学科优势,积极承担国务院侨办和福建省侨办的一系列培训,直接为国家海外侨务工作培养了一大批懂理论和懂实践的专门型人才。例如:学校相继承办了华侨华人社团中青年负责人研习班、侨务对台研修班、海外华文媒体记者培训班、海外华裔新生代企业家培训班、海外华文作家培训班、海外华文教育暨夏令营网络平台应用培训班等。各个培训班的开展,为今后国家侨务公共外交工作的开展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五、乘势而上,积极融入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大局

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为新时期学校工作提供新思路和新方法。学校紧抓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的机遇,依托地处泉州、厦门——海上丝绸之路起点的优势,整合学术资源,搭建海上丝绸之路研究平台,引进高端人才,致力于打造中国“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学术高地和服务国家海丝战略的重要智库。

1.发挥学科优势,积极搭建海上丝绸之路研究平台。

为了推动学科融合,资源整合,学校联合中国新闻社、福建省侨办、福建社会科学院、福建省社会科学联合会等共同成立了华侨大学海上丝绸之路研究院,这是国内最早成立的相关研究机构。研究院积极整合学校学科领域,瞄准“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战略需求,注重协同创新,开展学术研究。学校还成立了“华侨大学海上丝绸之路研究工作领导小组”,为平台的运行进行统筹服务。为了使研究可持续发展,学校还募集人民币500万,设立了海丝研究发展基金,对国内涉及“一带一路”研究提供资金保障。研究院还积极承办和参与国内国际“一带一路”学术会议,搭建学术交流的平台,促进学术交流,提升学术研究水平,进入国家“一带一路”学术研究主流话语体系,例如:成为中联部 “一带一路”智库联盟理事会的理事单位,主办了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高端论坛,参与承办海华会“海外华商投资中国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专题论坛、博鳌亚洲论坛2015年年会“华商领袖与华人智库圆桌会”、主办二十一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经济论坛(澳门)、“海洋视野下的中国与世界”首届国际丝路论坛以及福建省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国际研讨会等等。

2.发挥人才优势,建立高端学术队伍和智库群。

华侨大学充分发挥人才优势,结合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布局,和学校学科建设需要,加大了从“海丝”沿线国家人才引进的力度,近两年引进的具有海外留学背景的博士中,有30%是来自“海丝”沿线国家。另外,学校还注重引进“海丝”沿线国家的政界名流和学术名士,相继聘请泰国泰中文化经济协会会长颇欣、副会长参差等担任华侨大学名誉和兼职教授,发挥高端人才的积聚效应,致力于打造中国“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学术高地和服务国家海丝战略的重要智库。

3.积极开展海丝研究,为国家和地方战略布局提供决策参考。

学校积极组织学术力量开展海上丝绸之路学术研究,目前海上丝绸之路研究院组织的《“一带一路”倡议的地缘政治分析研究》《基于LDA模型的“海上丝绸之路”文本挖掘研究》《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机制与路径研究》等分别获得国家社科基金和福建省社科重点项目立项资助。学校深入参与泉州市、厦门市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行动方案的制定,主持泉州市委托课题《泉州市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先行区研究》《发挥侨力携手打造“海丝”先行区研究》,通过研究的开展,为国家和地方战略布局的决策提供参考。

六、把握机遇,加强对外科技文化合作、海外办学

学校紧紧把握“一带一路”倡议机遇及广泛开展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港澳台地区的教育、科技、文化、卫生及中医药等领域合作的契机,构建校地并举、多方参与的人文交流机制,让学校的科技文化、办学优势走出去,到海外继续为华侨华人提供更为全面的服务。

1.科技合作。

学校积极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港澳台地区联合开展科技研发合作,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华侨华人等当地民众提供科技服务,深化港澳台学术交流。积极与“一带一路”沿岸国家华侨华人科学家开展科技合作交流,例如,开展中国与黑山政府间科技合作项目开展复分析方向合作、与德国莱比锡大学生物信息研究所开展了生物信息学研究合作、与德国萨尔州大学医学院胸腔医学开展治疗肺炎研究、俄罗斯国家电子技术研究大学(MIET)开展了单分子测序技术合作、与俄罗斯新西伯利亚信息系统研究所生物信息学研究合作等等;与台湾多所大学共同申请了机械、材料、化工、生物医学等多个学科方向的国家自然基金海峡联合重点项目,聚集海峡两岸华人科学家开展科技合作,重点解决“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港澳台地区共同关心的重大科学问题和关键技术问题。

同时,学校积极为境外生校友在海外的创业创新事业提供科技支持和智力保障,支持港澳中小微企业和青年人在海外、内地发展创业。

2.文化交流。

学校充分发挥和突出音乐、体育、文化创意等学科特色,加强与境外华侨华人文化艺术交流。音乐舞蹈学院,是全国第一所以培养海外艺术教育人才为主的学院,主要培养海外艺术教师以及在海内外传播中华文化艺术的人才,2007年以来成功地在香港、曼谷举行了“华侨大学之夜”专场演出,在马尼拉、澳门与境外单位合作演出,为与海外华侨华人的文化交流服务做出了重要贡献;体育学院多年来开展了龙舟、舞龙舞狮等民族传统体育亮点项目以及大学生篮球专长,建立了全国第一家培训海外华侨华人龙舟竞渡选手的基地——中华才艺(龙舟)培训基地,成功举办了两届“文化中国•全球华人中华才艺(龙舟)大赛”,2014年成功举办世界华侨华人篮球赛,在海内外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在泰国策划并举办的海上丝绸之路电视展映周,每周常态播出的大版块“海丝”内容成为泰国首创,将中国闽南文化推向泰国,引起泰国各界广泛关注;发挥文化创意产业优势,发起了海峡两岸高校文化与创意论坛、海峡两岸大学生文化与创意设计大赛等品牌项目,加强两岸创意专家与优秀人才的交流,为两岸创意产业和创意教育发展汇聚智慧。

此外,学校进一步推进与港澳台高校、教育机构的交流合作,加强与港澳台青少年的交流。积极深化与香港科技大学的合作,推动两校合作研究项目的落实;举办全国高校澳门学生论坛、华侨大学澳门周,进一步扩大学校在澳门地区的影响;加强与台湾地区的交流合作,已和台湾世界华语文教育学会、义守大学、辅仁大学、中原大学、淡江大学、暨南国际大学等30余所台湾高校或学术研究机构分别签署了合作协议,派出千余名学生赴台交流学习,这些学生成为传播交流的使者,在与台湾同胞的文化互动中起到重要作用。

3.国际化办学。

为了让学校的科技文化、办学优势走出去,到海外继续为华侨华人提供更为全面的服务,学校成立了华侨大学国际化战略委员会,陆续制定和出台了国际化建设相关政策和规章制度,专门成立国际学院,积极推进学校国际化办学战略实施。“十二五”期间,学校与美国、英国、日本、韩国、奥地利、意大利、西班牙、以色列、乌克兰等29个国家和地区的108所高校或教育机构共签署117项合作交流协议或备忘录。截至目前,与学校建立交流合作关系的境外大学和办学机构共有176个。学校积极推进与拓展在港澳台地区、日本、泰国、缅甸、越南、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国家的境外研究生招生与培养工作,开设各类境外博士、硕士研究生班十余个,先后培养了数百名各专业优秀境外研究生。

同时,在印尼、泰国、新加坡、意大利、美国、厄瓜多尔等国家,学校正在策划筹备以各种形式开展海外办学,拓展创新海外合作办学和为海外华侨华人教育服务的新平台和模式。比如,举办由泰王国驻厦门总领事馆、泰王国诗琳通公主御赐支援柬埔寨教育项目委员会、东盟加六国贸易促进委员会主办,华侨大学和厦门技师学院联合承办的为庆祝泰国诗琳通公主殿下60华诞及中泰两国建交40周年的重要项目——“泰国高级人才技工培训班”,培训班学员均来自泰国普密蓬国王亲自创办、诗琳通公主担任该校董事会主席并亲自负责学校建设的泰国吉拉达学校,该项目是促进中泰两国文化技术领域交流合作,培养兼具语言文化和专业优势的技术人才的有益尝试。

结语:华侨大学将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在国务院侨办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服务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等要求,着力凝聚侨心、汇集侨智、发挥侨力、维护侨益,持续推动侨务工作改革创新,充分发挥侨务资源优势,扎实做好各项服务,为开创侨务工作新局面,为最大限度把海外侨胞和归侨侨眷中蕴藏的巨大能量凝聚起来、发挥出来而努力,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公开属性:主动公开

抄送:国务院侨办

华侨大学校长办公室 2017年6月15日印发